当前位置:首页 >> 搜鹿文艺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服装(六)
   我要留言  查看留言 
作者:顽石   发布时间:2015/12/22 11:39:47 点击:4504

中国传统文化之服装





(六)鞋屐




  一、鞋
  鞋的历史应该和用远古时人类用兽皮作裙遮羞同期,最初所采用的材料是兽皮、树皮等。上古时人们常以兽皮制鞋,因此“鞋”以革字为边旁。
  靴的定义是帮子略呈筒状高到踝子骨以上的鞋。传说靴是战国时期孙膑发明的。孙膑被庞涓了膝盖骨后,不能行走,就用硬皮裁成“底”和“帮”,缝合成高皮靴,然后穿上它坐在战车上指挥打仗。其实靴的历史应该始于周期末期北方胡人的有筒鞋式。
  鞋也是有“礼仪”的,古代臣子上殿拜君是需要把鞋脱掉,以示恭敬,同时也解除了臣子的部分武装,因此古时“扔鞋”的现象较少。
  汉高祖特许萧何“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可见一双鞋的份量,允许你不脱鞋都是莫大的荣耀。
 
 二、屐
  屐(ji),即木制的鞋子,传说大禹治水时,为方便水中行走,就要鞋底上钉上木块,木屐初现雏形,可见后世把屐归于功能性鞋类——雨鞋——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屐又是“足下”的“源头”。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即位后,对曾经同甘共苦的追随者进行封赏,但介之推却不受,隐于山中。
  介之推,春秋时期晋国人,早年护卫重耳出亡时,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年重耳等人逃到卫国,一个随从偷光了重耳的粮资。重耳断粮,饥饿难忍,向农夫乞讨,农夫送了一块土疙瘩给他。后来在重耳都快饿晕的时候,介子推跑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肉汤给重耳喝。
  介子推隐于绵山坚决不出,晋文公想了个非常愚蠢的办法想逼介子推出山——焚山。结果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棵大树被火葬于绵山,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
  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那个月不生明火,吃冷食。后来一个月的时间渐渐减少为一天,即在清明节前的这一天不生明火,吃冷食,并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了。但部分地方还是有“寒食节”的,比如山西介休。
  介子推抱大柳树被焚后,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据称“足下”之谓,即源于此。
  清宫戏中,我们看到皇族嫔妃、格格都穿着高根木屐,这“足下”另有渊源。据说满清入主中原后,受汉族文化影响,沿续了对“三寸金莲”的畸形审美,民间裹脚之风有增无减,当然满族妇女是不缠足的。尽管满族的女性从不裹脚,但根据普遍的审美标准,大脚绝对是不漂亮的——现代女人脚大也是被人开玩笑,比如起个绰号叫“谢大脚”。
  为了把“不美观”的大脚藏起来,满族女性沿用了祖上当年在山上采集野果、蘑菇时,为防虫蛇叮咬,在鞋底绑缚木块的作法,发明了这种木底高根鞋。

上篇文章:矿区人家
下篇文章:中国传统文化之服饰(七)
查看留言
用户留言
> 本周热点作品
> 近期热点作品
 站内搜索
本站部分信息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网站部分内容源自网友及商家,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任何责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信息推广 | 付款方式 | 与搜鹿网对话
 涿鹿搜鹿互联网信息科技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涿鹿县涿鹿镇人民北街西侧49号
Copyright © 2007-2022 http://Soulu36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mailto:soulu@soulu365.com  冀ICP备13017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