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搜鹿文艺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服装 (二)
   我要留言  查看留言 
作者:顽石   发布时间:2015/12/14 17:59:16 点击:1790

中国传统文化之服装


(二)补、色


  一、补
  补子又称胸背,简称补,最早源于唐周时期,武则天把饰以禽兽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通过它来区分官员品级官位。补子作为识别官员等级的一种标识定型于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即公元1391年,对补子作了规定:
  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
  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xi chi),八品黄鹂,九品鹌鹑;
  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xiè zhì)。
  除此之外,还有补子图案为蟒、斗牛等题材的,应归属于明代的“赐服”类。
  补子中的“白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浑身雪白,有翼,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居于昆仑山,传说还是钟馗的座骑;“鸂鶒”是似鸳鸯但个头比鸳鸯大的一种水鸟,又称为紫鸳鸯;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额上长一角,又称独角兽。传说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所以作为风宪官(御史)的补子图案。
  清代官员补服与明朝稍有不同;清代补子比明朝略小;明朝四品以下补子为双禽,清代皆为单禽兽;明朝补子前后相同,清代的补子前后成对;明朝补子是绣在袍上,而清代是绣在外褂上;因清代补服为外褂,形制是对襟,所以前片一般是对开的,后片则为一整片;明代的补子只饰于前胸后背,清代宗室的圆补有的不仅饰胸,还有的饰于两肩之上。
  补子图案上,明朝的补子为清代继续沿用,内容大体一致,各品级略有区别,文官补子清代八品为鹌鹑,九品练雀。当然清代补子选用禽兽与明代同类,但图案是完全不同的。
  二、色
  中国从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已经产生了用服装颜色区分尊卑的观念。但由于朝代更替,君主对自身定位的差异,比如秦始皇视周为火,自为水,所以尚黑色;明清以黄色为尊,而隋朝时黄色是士兵的袍服颜色。所以虽然有通过服装颜色确立等级秩序的观念,但各朝各代颜色对应的等级并不统一。
  隋朝时期,不同品级的官员之间服色开始被严格区别开,五品以上的官员为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
  唐朝武德年间(即李渊时代),服饰礼仪沿袭隋制,但有所创新: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袍;四品、五品穿红袍;六品、七品为绿袍;八品、九品用青色。
  唐高宗年代正式形成由“黄、紫、朱、绿、青、黑、白”七色构成的颜色秩序,成为社会等级结构的色标。
  明朝时期,一品至四品官员朝服为绯色,即红色;五品至七品为青色;七、九品为绿色。
  清朝时期,官员朝服一律为石青色或蓝色。虽然朝服颜色区现不出官位品级的大小高低,但清朝官轿的顶色也是有特殊规定的,从这外角度讲,满清也是一个好色的朝代。

上篇文章:矿区人家
下篇文章:中国传统文化之服装(六)
查看留言
用户留言
> 本周热点作品
> 近期热点作品
 站内搜索
本站部分信息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网站部分内容源自网友及商家,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任何责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信息推广 | 付款方式 | 与搜鹿网对话
 涿鹿搜鹿互联网信息科技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涿鹿县涿鹿镇人民北街西侧49号
Copyright © 2007-2022 http://Soulu36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mailto:soulu@soulu365.com  冀ICP备13017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