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搜鹿文艺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服装 (三)
   我要留言  查看留言 
作者:顽石   发布时间:2015/12/14 18:00:20 点击:1249

中国传统文化之服装


(三)黄马褂和僧、道袍


  一、黄马褂
  马褂是清朝官吏的一种制服,长到腰,便于骑马;袖到肘,宜于射箭,所以叫马褂。
  黄马褂是用明黄色的绸缎或纱制作的马褂,为内大臣、近卫侍的官服。封建年代黄色为禁色,其中明黄色为皇帝专用色,一般贵族、宫妃服装可用金黄色,民间最多只能用杏黄色。《水浒》中梁山虽然反抗朝廷,但立起的也只是杏黄大旗。
  作为内大臣、近卫侍的官服,致仕或解除职务后,是需要把黄马褂交回的。而我们常说的黄马褂,通常指的是皇上赏赐于大臣的黄马褂。
  臣子获得皇上赏赐黄马褂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打围校射时射得鹿或射箭比赛射中五箭(汉官为三箭)且官级较高者,一般会得到黄马褂赏赐;另一种就是通过军功获得黄马褂,包括统兵的文官,一样有机会。另外对朝廷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皇上也会御赐黄马褂。
  通过围猎获得的黄马褂与后一种黄马褂有两点大的区别,一是纽绊前者为黑色,后者为明黄,与马褂颜色相同;二是前者一般场合不能穿着,只能在比武和行围时穿,而后者一般将原件供奉起来,复制一件较为简单的黄马褂,隆重一点的场合就可以穿。
  获得御赐黄马褂是清朝官员莫大荣耀,《宰相刘罗锅》里刘墉守城门还穿着黄马褂。
  
二、僧袍
  僧人穿的衣服,又名袈裟,我国又称僧衣为“百衲衣”。因为汉族地区有的僧人为了表示苦修,常拾取别人丢弃的陈旧杂碎的布片,洗涤干净后,加以密缝拼缀而成衣,故称为“百衲衣”,因此僧人也自称“贫衲”。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部非常火爆的电影,以袈裟为主线的《木棉袈裟》,于荣光在其中饰了演大反派。故事讲述了少林僧人为了保护达摩老祖留下来的镇寺之宝“木棉袈裟”与锦衣卫鹰犬展开的斗智斗勇故事,最后以正义一方取得胜利圆满谢幕。
  当看到《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把金光闪闪珠光宝气的袈裟送予江流儿时,其实观众也就应该能够理解为什么如来佛默许阿傩迦叶索要唐僧的“人事”了。袈裟从“百衲衣”时代发展到镶珠嵌玉,僧人的生活已经有了质的变化,昔日的苦行僧也就学会了如何摆弄“苹果”。
  
三、道袍
  道袍有两种含义,一种源自中国古代胡服,是儒生居家时的外衣;另一种则是道教服饰。
  儒生道袍交领右衽,右衽虽非汉服独有,但是汉服始终保留的一个特点,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之一。右衽即前襟向右掩,中国少数民族服装以左衽居多。
  满清入关后,为加强对汉人的统治,推行“剃发易服”,规定老百姓需要剃头编辫,穿用满清民族服装。不过规定中有一条是“儒从而道释不从”,就是说普通百姓要随满族人的习俗剃发并着满族服饰,而和尚道士可以依然穿着以前所穿用的服饰,因此有人说现在的道袍都是汉族服饰的延续。其实不完全对,今天的道袍,也是根据清廷的要求,对原有样式作了一定的变通改革,比如马蹄形状的混元巾、对襟马褂就是满清的“特殊定制”和民族服饰。

上篇文章:矿区人家
下篇文章:中国传统文化之服装(六)
查看留言
用户留言
> 本周热点作品
> 近期热点作品
 站内搜索
本站部分信息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网站部分内容源自网友及商家,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任何责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信息推广 | 付款方式 | 与搜鹿网对话
 涿鹿搜鹿互联网信息科技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涿鹿县涿鹿镇人民北街西侧49号
Copyright © 2007-2022 http://Soulu36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mailto:soulu@soulu365.com  冀ICP备13017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