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搜鹿文艺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服装 (四)
   我要留言  查看留言 
作者:顽石   发布时间:2015/12/21 16:42:01 点击:1130

中国传统文化之服装


(四)首服


  一、冠和笄
  我国古代人民的头发在出生剃去胎发之后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再刻意修剪了,除非犯罪获判“髡刑”被剃光头发。曹操马踩麦田时“割发代首”以示自我惩戒,由此可见古人对头发的重视。
  古代人们开始使用冠、帽并不是为了保暖和防护,而是作为一种对头发的装饰品。在我国古代,人们把系在头上的装饰物称为“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四种。
  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汉代的时候,冠的种类非常多;冕是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弁是古代一种尊贵的冠,为男子穿礼服时所戴。祭祀圣典时首服用冕,通常礼服用弁。
  有人将男子首服分为冠冕类和巾帽类,帻属于巾帽类,贵族用冠,平民用帻。
  帻,就是头巾。看陕北唱信天游的老汉头上扎一个头巾,古代称之为帻,是古代百姓为了劳作方便,用头巾把头发裹起来。士兵为打仗方便,也会用帻把头发束起来。
  后期帻演化为冠的配件,贵族戴冠前也先在头上覆贫民常用的帻。
  男子二十弱冠,女子十五行笄礼。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女子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以簪插定发髻。
  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对于个体成员成长有着非常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
  
二、乌纱和凤冠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晋成帝司马衍时期,宫中做事的人,都戴这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作为“官服”定制,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
  据说双翅的增加源于宋太祖的发明,老赵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官员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起来,老赵居高临下,谁在传播小道消息分辨的就相当清楚了。
  明朝时候,朝廷正式将它列为王公百官官帽标配,并规范了其制作的样式。
  凤冠是古代皇帝后妃的冠帽,其上配有凤凰样饰镶有珠宝,故称之为凤冠。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上不仅有凤,而且饰龙数一般较凤凰数量为多。
  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文物出国(境)展览管理规定》,凤冠位列其中。
  
三、顶戴、花翎
  “顶戴花翎”为清代礼帽,分为两种,像斗笠样的是凉帽;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为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颜色有红、蓝、白、金等。
  按清朝礼仪制度,顶珠根据官员品级,是有区分的: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che qu),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砗磲是一类大型海产双壳类物种,砗磲是稀有的有机宝石、白皙如玉,因外壳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状之沟槽,其状如车辙,故称车渠。后人因其坚硬如石,在车渠旁加石字,砗磲和珍珠、珊瑚、琥珀在西方被誉为四大有机宝石。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用料为白玉或翡翠。插于翎管的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
  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有资格佩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专门的骑、射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是指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为一眼。清朝前期花翎只赏于正、镶二黄旗和正白旗出身权贵,后期汉臣才享此隆恩。
  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褐马鸡羽毛所作,无眼。鹖即是今天我们称之为褐马鸡的鸟类,此鸟性情暴躁、健勇善斗,有置死不避艰险的品格。故清朝将蓝翎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顶戴花翎是清朝时期官员的礼服,皇上平常也不总顶个大礼帽,一些电视剧中皇帝一年四季都顶个暖礼帽已经被人批评过了。

上篇文章:矿区人家
下篇文章:中国传统文化之服装(六)
查看留言
用户留言
> 本周热点作品
> 近期热点作品
 站内搜索
本站部分信息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网站部分内容源自网友及商家,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任何责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信息推广 | 付款方式 | 与搜鹿网对话
 涿鹿搜鹿互联网信息科技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涿鹿县涿鹿镇人民北街西侧49号
Copyright © 2007-2022 http://Soulu36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mailto:soulu@soulu365.com  冀ICP备13017213号